为什么还要吐槽国产烂片?因为还在等国产良心
原标题:为什么还要吐槽国产烂片?因为还在等国产良心片今年岁末是不是有毒,为什么简单一个影评问题反反复复地在舆论拉锯?先是《摆渡人》口碑扑街后一群流量肉花齐刷刷转发王家卫微博说喜欢看;到了今天局面直接变
先是《摆渡人》口碑扑街后一群流量肉花齐刷刷转发王家卫微博说喜欢看;到了今天局面直接变成三个官媒一起批评网络上存在对《长城》《摆渡人》的恶意差评,尤其是点名批评了豆瓣和猫眼。
央视电影频道也在今晚的《中国电影报道》花了篇幅讲这件事,内容与人民日报的稿件基本一致。
“特别搞笑的是说水军有技术刷分,你了解得怎么多,你怎么不刷个9分出来呢?”
看到这段不禁抖一抖,总是第一时间看电影给出扫雷指南的我们,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吗?
《人民日报》和《中国电影报道》都指出,黑客就能黑掉豆瓣的评分,并普及了两个看上去好厉害的术语,“撞库”和“肉鸡”。
2.有人在豆瓣虚构过电影词条成功戳穿了装X人士的真面目,所以豆瓣不可信。
网名“雪盲”的媒体人虚构一部名为《即使变成甲虫卡夫卡还是进不去城堡》的电影,结果真有人去评价,还说买了DVD,可见豆瓣就是在跟风打分。
翁章还列出了@雪盲 的微博声明现场来证明“被揭穿之后网友们都很羞愧”但文章作者难道没看到原PO的陈述吗?
是自己先发微博,网友看到这个恶作剧才去评价,“大家只是为了让事情更好玩而已”。
这位@雪盲今天发了微博解释这一切都是大家一起开的一个玩笑,许多点赞、写影评的都是他的朋友,大家都是故意搞怪的。
他晒出朋友圈,表示自己不想被站队、被卷入此事,认为豆瓣是国内最权威最有公信力的打分平台。
《人民日报》和《中国电影报》都举例了一个“第三方数据咨询机构”艾曼数据关于《铁道飞虎》《摆渡人》《长城》三部电影的评价,证明真实观众对电影是好评居多的。
但知乎网友@解放者雷莫尔发现艾曼数据的合作方有CCTV、华谊兄弟、乐视影业、万达影视和保利等,而且艾曼数据是给《小时代》系列提供服务起家的
会长先生表示:很多评分和恶评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影评,背后有复杂的经济利益。
先说“对电影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”,又说“作为影评人发声要实事求是,以理服人,有专业化的水准。”
喜欢就是喜欢,不喜欢就是不喜欢,这不就是实事求是吗?难道吐槽就不专业只有表扬才专业?
等一下我看到的明明是电影的口碑和票房毫无关系:现在《铁道飞虎》票房3亿、《摆渡人》票房3亿、《长城》票房8亿,各家都在猛吹观众喜欢才是好,他们在用脚投票。给电影差评真的能影响电影产业?
再拿去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国产片票房为例,前十名的片子中大部分分数集中在6、7分,而5.7分的《港囧》、5.6分的《澳门风云2》都取得了10亿左右的票房,4.2分的九层妖塔也有将近7亿的票房。
这几篇报道是有作用的。官媒先说豆瓣有水军,又说猫眼专业评分“一句顶一万句”没道理。
结果猫眼就直接把“专业评分”的功能下线了
网传电影局约谈了豆瓣,电影局局长张宏森的私人社交账号发言流出,否认传言,而且说“创作和批评是电影的一体两面”。
看上去一场风波在几个小时内火速反转了。既然我们也有大量工作在吐槽烂片,还是把想说的话说完吧。
给好评是因为收钱,给差评是因为钱没给够或者收了对家钱。再不济还有个大帽子可扣:“你不就是为了十万加?”反正一切都是丑陋的阴谋,唯有合乎自己心意的评价才是正常的。
但是用“收钱”来解释一切的片方或者粉丝,同样是在进行信息污染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“恶意”这个词就被滥用了,一旦觉得自己被批评了,就是“歧视”“恶意”。
反倒是票房永远不是一部电影的至高评价标准。有些片子挣多少钱,不过是被钉在耻辱柱上。
他们言之凿凿地分析:有水军收钱办事、网站技术有问题、影评人动机有问题、观众跟风有问题。
《湄公河行动》有8.1,《大圣归来》有8.2,这两部片子到了优秀得出类拔萃的程度了吗?网友们捧在手里夸,温柔地提出还有瑕疵待改进,不就是因为这是国产电影有惊喜一定要鼓励吗?
每次说“国产大片一锅乱炖不好看”,就有人说:“国外大烂片那么多,你们为什么不去吐槽?”
外国烂片跟我有什么关系啊?国外的好电影是优秀精神食粮值得看,他们拍得烂就烂呗。
本文由彩票365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:为什么还要吐槽国产烂片?因为还在等国产良心